\ 计划时代的婚恋国家干部最吃香_bob综合官网-鲍勃体育登陆平台app-平台下载

计划时代的婚恋国家干部最吃香

来源:bob综合官网    发布时间:2025-05-21 20:14:52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谈婚论嫁,这是人生大事。中国文化传统,在婚嫁方面一直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中国农耕社会时期,等级森严,在婚姻关系方面,一直讲究门当户对。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婚姻的看法,认为婚姻双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等方面应当相匹配,以确保婚姻的和谐与双方的平等。

  几千年来,这个观念名称和形式一直没变。到上世纪初,民国初期,人们开始接触并部分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婚娶方面也有先驱者开始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但是,直到世纪中叶,这个观念的内容变化不大,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门当户对变成了两人条件相当,父母之命虽然改成了婚姻自主,但很多情况下当事人并不能个人选择,自己做主;媒妁之言变成了组织介绍,亲属和朋友同事同学介绍。

  鲁迅说过,红楼梦中的焦大不会爱上才情动人的林妹妹。同样如此,计划经济时期,与锄头便桶为伴的农民不可能娶到吃商品粮,在机关坐办公室的国家女干部为妻!

  所以在城里,父母为儿女考虑婚事,介绍人为未婚男女介绍对象,都会先考虑双方条件是否匹配。例如介绍人会说,某某某各方面条件不错,与你们家相配。这各方面条件,包括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从事何种工作,有着何种社会地位。

  介绍人介绍,小伙子人品好,家庭出身好,父亲在粮站工作,母亲是供销社的,兄弟姐妹少,本人在工厂。

  女方父母问,是国营厂,还是集体单位?小伙子是工人,还是干部,还是以工代干?他们单位分房不?

  可能现在好多人不清楚,谈恋爱与父母单位,兄弟姐妹多少有啥关系;成分,国营,集体,干部身份,以工代干这些名词代表什么,它们怎么与婚恋有关。

  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对这么多东西耳熟能详。那时相亲,这些是大家必须认真考虑的,它们是关系到婚姻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或是说必要条件。

  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前,讲阶级斗争,讲家庭出身,成分。革命干部,工人,贫下中农出身是革命的依靠对象,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是阶级敌人,谈婚论嫁一定别考虑他们的子女,否则永世不得翻身。

  70年代中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女方的父亲,国企多年的政工干部,找到我家,像招工招工入党政审一样,向我母亲调查询问,祖上三代是否清白,亲属中有无关(判刑)、管(群组管制)、杀(枪毙)的,直到挑不出毛病,认为政审没问题,才离去。

  那时人们工作都不高,子女多的家庭负担重,拖累大,生活差。与这样家庭的子女结婚,婚后要贴补家庭,帮助父母抚养弟弟妹妹,影响小夫妻的生活品质,所以要远离这种家庭,尽量找子女少的家庭。

  1953年开始的统购统销政策,直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将人们分成非农业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种户口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非农业户是官方的正式称谓,公安局印制的户口簿表明,俗称城镇户口,即人们口中的,城里人。农村户口,也是正式称谓,俗称农民,农村人。农民属于农业户口。

  农村还有几类比较特殊的人。1 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即队长,书记,会计,在生产队评工分分粮,公社予以现金补助。2 学校的民办教师,在生产队评工分分粮,教育局给现金补助。3 社办企业的干部工人在生产队评工分分粮,公社给予现金补助。4 城市郊区的蔬菜队农民要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所以不种植粮食作物,由政府收购他们种植的蔬菜发粮本,供应食粮,凭本在粮站购买。他们也还是属于农业户口,即还是农民。

  政策规定,农民只能在农村种地,不能招工,不能招干,要跳出农门,只有三条路。

  一是当兵提干部,否则还是复员回农村。但首先,参军不容易,能提干更是难上难。

  二是考上中专,大专或本科,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这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加上文革10年停止正常招生,此路不通。

  按照当时的户口管理政策,婚后子女户口随母。如果女方是农村户口,那么子子孙孙都是农村户口。所以城里人不愿意,应该是不敢,找农村人结婚。

  城里人,工作单位也还有等级之分: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两者的身份、地、待遇都有不小的区别。

  全民所有制单位,简称国营单位,国家拨款,一切由国家包干。国营还分是中央级,省级,地区级国营,还是县级的地方国营。

  60年代中期全国石油大会战在我们县的新场区进行,后在我们县设有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威远机修厂,保密单位6082。

  威远煤矿和威远钢铁厂虽然地处深山,都是省属的县团级单位,有自己的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俨然是个中等规模的城镇;县商业局专门设有工矿贸易公司,在矿区,厂区下设工矿贸易商店,县邮局设有支局,县银行设有支行。

  后来我到重庆上大学,知道更多。60年代中期开始,三线建设,很多国营大厂,军工企业转移到深山老林建厂。它们虽然地处深山,但俨然是个中等规模的城镇,商店、学校、 甚至派出所、邮局、银行等一应俱全,“从出生到死亡,企业都管”。

  在计划经济年代,进入大企业工作,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安稳的工作以及更高的福利和津贴。

  此外还有地区工业局属企业,红卫一、二、三、四、五煤矿,和县属企业,县汽车运输公司、县瓷厂、县机械厂、县酒厂、县糖厂,及70年代成立的县化肥厂、县水泥厂等。

  普通老百姓,了解更多的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商业部门供销社等天天打交道的部门。

  商业局及下属的百货公司、五交化公司、食品公司、蔬菜公司、日杂公司、糖烟酒公司、煤建公司和负责城市和厂矿的商品供应的工矿贸易公司。

  供销社及下属的土产公司、棉麻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和各区,公社供销社,也是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要负责农村的商品供应。

  区、公社供销社还代表国有经管集体所有制经济。我在基层供销社的煤站当过合同工铲煤,亲眼目睹公社供销分社的经理训斥合作商店的经理,因为他们是集体所有制,低人一等。

  物资站,后来的物资局,农机公司后改为农机局,盐业公司等,县委招待所,国营红威旅馆,国营威远旅馆及其饭店,区、公社一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都是国营。

  除了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其它的就是集体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还要分为县属,镇属,和街道属。

  工业系统,县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都属县二轻局,以前的手工业管理局,管理服装社、钟表店、建筑社、棉针织社、铁器社、锅儿社、制面社、陶器社、猪鬃厂、烟丝社、农具厂、榨油厂、砖瓦厂等。

  文教卫生也有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之分。县人民医院、区卫生院是全民所有制。县中医院、公社联合诊所是集体所有制。新华书店、电影院是全民所有制,川剧团是集体所有制。

  学校也有全民所有制的威远中学,各区中学,一、二、三小,各公社完小,和村校。集体所有制的有民办严陵镇中学、小学(文革中改为红卫中学)之分。

  城关镇劳动力调配站给没有正式工作的居民,安排临时性工作。有些单位需要以天为单位结算的零工,调配站起媒介的作用。零工没有单位,工作没有保障,有工作才有钱,干一天算一天,也没有医疗保障,更没有退休一说。我大舅舅就属于这种零工。

  上世纪70-80年代,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资助兴办厂办大集体,安置回城知识青年、职工子女就业,向主办公司可以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单位抽调干部参与管理大集体,我岳母就从区房管分局劳资科调到局属大集体担任会计。

  尽管当时的工资都不高,不同体制单位的工资差别也不大。为什么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划分泾渭分明?

  首先,全民所有制单位是国家包干,旱涝保收,集体所有制单位是自负盈亏,有做才有吃。

  全民所有制单位好比全国通用粮票,可以在本县、跨县、跨本地区、跨省,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全民所有制的单位之间调动。我表哥是央企石油部门的工人,单位在外地,太太是县国营工厂的工人,结婚几年后,就调到表哥单位。如果愿意,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员也可以调到集体所有制单位,保留其身份。

  而集体所有制单位只能在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要跨县、跨地区难上难!例如县川剧团一演员的妻子是全民所有制地区文工团的演员,因身份所限,他不能调到地区文工团,只能妻子调到县川剧团,保留全民所有制人员身份。

  另外,好的国营工厂,有很多福利,例如分房,有保密津贴,发放工作服、皮鞋、手套、肥皂等。而集体所有制单位,规模小,待遇差,基本上没有发放劳保用品一说,更没有分房一说。

  二者的身份差别如此之大,那么持有全民所有制的身份就很重要了。上世纪60年代,为了获得、明确单位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县搬运公司工人还集体请愿。公司汽车运输,和搬运装卸两个二级单位,所有制性质不清。工人们集体到县委县人委(即县政府)门前请愿,要求明确性质。最后他们争取回自己的权利,公司被明确为地方国营,改名为县汽车运输公司。

  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差别大是不争的事实,即使都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差距也不小。例如当时教育局下属的学校不受重视(重点学校除外),各方面条件不及工厂所属的子弟学校,教师待遇也有差距,大家都想方设法地调往工厂子弟学校。本县一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地区教育局,再分配回县教育局报到。他私自涂改报到单位,去了央企的工厂子弟学校,因为学校待遇好,尽管在山区。但事情败露,数月后他被退回县教育局,受到一定的处分。

  不仅户口有城镇、农村之分,单位有全民、集体之分,有省、地位、县、镇属单位内部之分,还有工人干部身份之分。

  县委、县人委(即县政府)各部局干部工作人员,区委和公社工作人员是国家干部,俗称机关干部,公社干部。

  银行工作人员是国家干部。全民所有制的局,如商业局、交通局、物资局等,公司如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烟酒公司,工厂如糖厂、机械厂、酒厂等坐办公室的都是国家干部。

  但是集体单位的负责人,包括川剧团,民办学校的团长,校长等负责人,不是国家干部,因为他们不具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身份。只有政府派来担任领导工作的人员才是国家干部。如县川剧团,只有县文教局派来的黄书记,才是国家干部。我就读的民办中学,只有从川剧团转来任书记兼校长的黄书记,才是国家干部。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集体所有制单位,仍然是干部身份。如文革前夕从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我们民办学校任教的两个年轻教师,是干部身份。70年代初期,内江卫校毕业的艾医生分配到公社诊所工作,仍然属于全民所有制编制,有国家干部身份。

  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政府,企事业工作的,人们都习惯称他们为国家干部,而分配到各级学校任教的,无人被称作国家干部!

  我听父亲讲,上世纪50年代初期很多单位新建,大量招人。那时还没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分,全凭个人运气选择。如果你选的百货公司,恭喜你,对了,后来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国家包干,你还可能是国家干部。如果你选的学手艺,裁缝、木匠之类,到了商店、裁缝铺等,遗憾,你的单位是集体所有制,你是工人。我父亲一辈子遗憾,当初不该选择学裁缝!

  如果你是单位向劳动部门申请招收工人批准办理后招收到单位上班的,你就是工人,按工人工资级别领取,归劳动局管理。

  3 如果是你经过人事局批准,单位取得“干部”编制指标后,录用的人员,你是国家干部。

  新三届也有文章谈到本文涉及到的诸多情况,我在本文引用。谢谢作者和新三届的编辑。

  “1977年2月入学我心里一下凉了半截,因为当时工农兵学员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国家统配生,即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属国家干部,另一种是“社来社去”,即毕业后仍回到原公社,不改变个人身份性质。”

  “省农办(后来的省委农村工作部) 和省人事厅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并要求在全省招录一批农村经营管理员充实到基层公社一级,省委省政府批准了这一报告。......农经员招录就是统称"招干",考上了就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殷家骐:《末届工农兵学员》)

  70年代末期,我们系师资短缺,校系领导就从系电教室,和学校图书馆,选拨考核两位没有大学文凭的青年职工,报教育部人事司批准,特招为干部身份的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学。

  干部身份是终身的,无论单位分配你从事何种工作,坐办公室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门卫、司机、厨师等,你永远都是干部(身份)。

  工人和干部身份之间的区别也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墙,只有具有干部身份才能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6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正常的吸收、录用干部制度,党政机关和企业和事业单位选调了一些工人从事干部岗位的工作,但没有干部指标,不能办提干手续,他们的身份就是以工代干,即以工人身份从事干部的工作。

  “到财务、政工、采购、后勤等科室“以工代干”的话,不需外派培训,但有一定的选拔标准。文化程度高,机灵精干,又有政治面目的,被教导员叫去谈话的概率很高,有的当天打起背包就进山了。”( 苑文学:《招工进了神秘的三线年代以后,中央有文件解决以工代干人员的问题。有的根据工作需要转为干部,有的不合乎条件,回到工人岗位。以工代干人员成为历史。

  我太太的邻居,同学李女士即为未能转干的例子。66年文革爆发,中学学校停止招生。三年后,重庆市三个年级一起升初中,年满16岁的同学被划为超龄生,不能升学,但小学毕业生又不属于到农村当知青的范围,于是他们以小学学历被分配当工人。

  李女士即属此类。在单位她一直努力工作,后来以工代干,多年一直想转正。但是,要么政策界限,要么学历不达标,要么代干年限问题,她到退休都未能转成国家干部,留下终身遗憾。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70 年代末期以来,教育部门和经教育局批准,各系统单位开办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以下简称“五大”),满足了很多人要求学习的愿望,也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还有好多人刻苦自学。

  1985年中央下文,同意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五大毕业生,和自学成才者,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家承认学历,可以转为干国家部,或实行干部聘任制。

  80年代笔者就在大学办的夜大学、函授大学等上过课。学生中,就有本校的一些工人,或以工代干的人员,也有北碚区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工人,和在云南、四川任教的中学在职教师。笔者了解,他们毕业后,不少人转为干部,如在大学招生办的小左,和在地理系办公室工作的小樊等等。

  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还有一种招工形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叫接班顶替。

  子女若在农村,同时转为城镇户口吃供应粮。这是农村孩子除上大中专学校,当兵提干之外,能够离开农村到城里的另一途径。但是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凤毛麟角。

  70年代很多知青招工回城无望,也只能走这条路,让壮年的父母提前退休,自己回城顶替。

  接班顶替的单位也分等级。父母单位是集体所有制的,子女只能去集体所有制单位。父母单位是全民所有制的,子女招回全民所有制单位。父母是机关单位,公检法系统的,教育部门的,本系统安排。

  我的好友JF,高中68级学生,当知青3年多后,1972年顶替小学教师退休的母亲,被分配到去中学当炊事员。一年后,被区教办分配教村小,因教学效果非常明显,被调回区中学教初中,因教学水平高,很受学生欢迎,很快又教高中。他一直以工人身份从事教学。1978年恢复高考,他以优秀成绩考上四川大学中文系。

  计划经济时期,有条件的国营工厂、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给职工分配住房,这算一项福利,小集体所有制单位则无此一说,职工自己找房住。1949年以后,很少建住宅,所以住房紧张,居住拥挤,很多人家三代同堂,人均只有几平米。

  很多年轻人一直结不成婚,就是因没有房子。还有女青年结婚,严格来说是嫁给房子,因为尽管对男友并不满意,但其单位能分房。有句调侃,但是恰如其分的话,“找房子易,找对象难!”

  婚恋关系同理。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价值观等各种自身条件不一,择偶的眼光、要求自然各异,但是从一些婚恋的实例,仍能够准确的看出当年的政策、环境、视野对人们择偶、婚恋的影响。

  农村人考上大学中专,或参军提干,成了国家干部。但在一些人眼里,他们农村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是一个包袱,婚后会有经济上的麻烦。所以谈婚论嫁时,其中一个条件,不找家在农村的对象。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英语也有同样意思的谚语,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直译是“甲之佳肴,乙之砒霜”),国家干部的身份,高工资的实惠,还是很多人羡慕喜欢。

  大老表,60年代初期毕业于重庆电力学校,分配到离家不到30公里的自贡市供电局当技术员。大老表个子匀称,面目清秀,白白净净,一直在城里和重庆上学,一点看不出是农村人。

  介绍人将大老表介绍给县铁器社的会计。会计年轻漂亮,但单位是集体所有制。大老表以为凭自身条件,十拿九稳,稳操胜券。没想到,事与愿违,介绍人回话,会计对大老表的工作和人才都满意,但是对大老表家的农村家庭不满意,怕婚后要在经济上支援父母,和两个还在上学的弟弟,予以拒绝。当然,各人的标准不一样,大老表回来在本单位与一位同事结婚成家。

  大老表的情况不是个别。我们县城小,几乎家家都有农村亲戚,但都不愿意子女找家在农村的对象结婚,嫌他们子女多,负担重,麻烦多。我父亲也是在农村出生,50年代初才进城当学徒,结婚成家。他有个哥哥和几个侄儿侄女在农村。他们经常来麻烦我父亲,包括调解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寻求经济上的帮助,我父亲也一直给他们各种帮助。

  受此影响,我们这一代,我的城里亲属,同学朋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婚恋时都没有找家是农村的对象。

  太太的舅舅50年代中期交通学校中专毕业,与几位同学一起分配到浙江省交通厅。因家庭出身不好,不宜留在省机关,他被分配在嘉兴交通局,在单位和鱼米之乡的当地,婚姻问题高不成低不就,挂起。

  60年代末期经人介绍,与舅妈结婚。舅妈高中毕业,在公路旁的公社所在地的合作饮食店卖牌子(当时凭钱和粮票先买牌子,再凭牌子去取饭菜,面等)。她怀才不遇,大材小用,在穷乡僻壤,难遇佳偶,见舅舅的条件不错,结成夫妻。

  年轻女性,婚前就喜欢攀比,家庭,长相,打扮,谁也不服谁。这下好了,比丈夫。B的丈夫在野外工作,有补助,加上工资,一月有50多元,是高收入了。舅舅是中专毕业生,工资也只有35-36元,加上地区差别,只有40来元。

  B经常炫耀丈夫有补助,工资高,钱多。舅妈经常招架无力,偃旗息鼓。有一次到北碚向在劳资科工作的大姑子讨招后,回去有了底气:“哼,她男的钱多,钱多又咋样,还不是工人!我们老Liang是国家干部!”

  李叔叔,50年代末期从农村参军到西藏,参加了60年代初期的中印边境反击战,转业在的汽车修理厂当工人,工资加上地区差别、高原补贴,每月60多元。在内地,二级工人30多元,公社干部也只有30-40元,诊所护士,药剂师不到30元,会计20来元。

  60多元,绝对的高工资,好找对象。经人介绍,与城里人,公社诊所会计结婚。结婚不久,文革爆发,李叔叔躲武斗回到四川,一躲就是两三年,一年只回待一个多月。文革中后期,以高原反应为由,常年呆在四川。国营单位待遇好,不上班每月工资照发,按时寄给他,工作服、劳保用品照领,令大家羡慕不已。

  按照当时的户口管理政策,婚后子女户口随母。尽管男方是工人,是国家干部,如果妻子是农村户口,子女也是农村户口,只能在农村里的生活,自己孤身一人在外面生活。

  此类例子,各地各单位皆有之,数不胜数。在县城,我就知道父亲的朋友,在瓷厂当工人的漆叔叔,父亲的同事的朱伯伯,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我就读、后任教的学校,教我们政治课的刘老师、系电教室的卲老师、公外教研室的施老师,都是孤身在外工作生活,妻儿在农村劳作20余年。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期恢复复职称评定,评为讲师,他们的妻子儿女才转为城镇户口,一家人团聚。后来得知,这种情况全校每个系都有,而且不少。

  我们外语系电教室陈老师的命运就悲惨了。陈老师也是孤身在学校工作生活20余年。为了4-5岁的小女儿小芹在城里获得良好教育,他带在身边。工资不多,为了赚点钱贴补农村的妻儿,他白天在电教室上班,晚上去在外兼任区职工大学的英语课。

  最后他因积劳成疾及长期营养不良,突然昏倒在讲台上,脑溢血,不治而亡。40岁左右,英年早逝,抛下农村户口的妻子儿女。因为他至死都没有评上讲师,家属的农村户口还是不能解决。

  最可怜、命运做悲惨的是女儿小芹,已经与父亲在城里了几年,还是不能做城里人,父亲突然去世,自己又被送回农村当农民!

  期间,1968年底开始,遵照领袖指示,大批城里知识青年到农村当农民,增添了很多农业户口。

  婚恋观念,条件,标准,似乎都没有多大变化。农村人还是嫁、娶农村人,一些回不了城的知青也和农民谈婚论嫁,安家落户,扎根农村了。

  70年代初期,我当知青的生产队有好几个回乡知青,年龄长我几岁。文革大中专停止正常招生,招工当兵无缘,他们都陆续娶回农家女子,生儿育女。

  TQ,回乡知青,长我两,三岁。他爸爸是公社诊所中药剂师,母亲早逝,他和两个妹妹是农村户口。他们一家同1960年下放农村的城镇居民一样,住在镇上,劳动在生产队。

  文革爆发,TQ上初中二年级,大串联时走了十余个省份,见多识广。他,中等个头,白净文雅,开朗健谈,一点不像农村人。他不仅人英俊,也聪明,深知自己的境遇状况,出农门无望,所以当别人给他介绍一个也是初中毕业,身高相貌、家庭条件不错的农村女孩时,他见面后觉得满意,恋爱结婚。

  听说改革开放后,TQ在新成立的镇政府工作,成为国家干部,我线 知青回城无望,农村姑娘为妻

  HY出生于革干家庭。父亲是北方人,南下干部,区粮站的负责人,母亲也是粮站的干部,两个弟弟,他在威远中学上初中,家庭幸福,前途似锦。

  1966年初中毕业时,文革爆发,父亲因所谓历史问题被揪出来,他的命运发生逆转。他1968年底下乡当知青,因父亲的问题一直挂起,没解决,招工上学无望,1971年被推荐到煤站当还是吃农村粮的合同工,铲煤。

  HY在威远中学上学时,也是成绩优秀。在煤站,我还向他请教,学习俄语。他的中学同学,有参军退伍后推荐上大学的,有考上师范毕业当教师的,假期都来煤站看望他,我们大家一起交谈。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由于父亲的问题没解决,本人还是农村户口的合同工身份,出农村无望,他在场镇附近找了一个也是农村户口的女青年恋爱结婚生子。30多岁时,他因病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

  我到重庆北碚上学后,听说歇马镇有个科研单位三设计院,大学毕业生成堆。文革中,他们被批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境遇不佳,很多男性青年科研人员在城里找不到对象,只好娶单位附近的农村姑娘为妻。

  在学校对外交流少,我的焦点聚集在我和太太的同事了。很多城市家庭出生的同事谈对象,并没有刻意不找农村家庭出生的。他们不仅担心经济方面家庭负担重的原因,也有其它因素: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原生家庭养成的理念、观念和生活小习惯不一样,担心婚后生活在一起,难以适应,不幸福。

  他们一般顺其自然。不过大部分喜欢找学校家庭出生于城市的同事,或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医生,教师等,认为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共同点多些,家庭拖累少些。我和太太的同事,朋友,此类例子不少。

  一些出生于农村的同事,可能参加工作之前的恋人、妻子在农村,或者当地的单位工作,婚后还是分居两地,例如中文系留校大字典编写组的几位年长的同事。这种情况已经不多。

  也有一些人与命运抗争,他们从真实的情况出发,考虑今后一辈子的生活,选择与在农村的对象/配偶分手。有的通情达理,好说好散,友好分手。有的拼死拼活,誓死不舍,闹到学校,或诉之媒体,闹得双方势如水火。当事人有被退学的,被处分的,结局是两败俱伤,还是走不到一起。也有大战以后,生拉硬拽在一起的,但貌合神离,婚姻有名无实。

  这方面,我们学校还比较开明,处理得当。一女生与原对象分手,男方不同意,投信青年杂志刊登,诉女方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喜新厌旧,撕毁婚约。女生受到很大压力,但她意志坚定,决心已下,决不妥协。学校调查后,认为女生并无过错,属恋爱不成,正常分手,最后学校出面协调,低调处理,双方满意。女生留校工作,恋爱结婚生子。

  家在农村的同事找对象时,常被条件好的城里姑娘拒绝。我曾陪大学一同事相亲。女方出生于城市,清华毕业,大型国企的技术员。见面后介绍人回话,女方对男方的单位、工作都满意,但认为同事家在农村,负担重,怕婚后麻烦多,只好谢绝。该同事后来找到的对象也是城里人,会计,只是单位是集体所有制。

  一位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同事,太太是城里人,也是大学毕业,医生。但是太太婚前就不满意丈夫出生于农村,婚后嫌弃丈夫的家人,导致夫妻感情淡薄,关系一直不好,吵吵闹闹几十年。

  “后来,小高还来厂里和小朱见了面,人长得挺漂亮,也是个退伍兵,看模样俩人挺般配。可是不知道为啥,他俩此后的交往反而慢慢的变少了,小朱也少见了往日的神采飞扬,再不来替我们“值班了”。后来听老周说起,女孩子是干部子弟,嫌弃小苏不是党员,家在农村,好几个姐姐,条件不是很好。”(苑文学:《招工进了神秘的三线军工厂》)

  虽家在农村,但是国家干部身份,大学教师或行政人员的头衔,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很吃香的金字招牌,婚恋关系中很重要的条件。大多数同事都配偶,还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如学校同事,医生,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也有少数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干部或工人。

  男方来自农村,女方是城市家庭,都留校任教。夫妇是同乡,互相了解,丈夫曾经当过兵,多才多艺,双方都满意。

  大学同班,男生来自农村,女生来自大城市。在读时,因为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男方只有仰视、暗恋女生,没有非分之想。女生人漂亮,家境不错,没考虑农村同学。

  毕业时,男生留校任教,女士分配到外县教中学。县城大学毕业生不多,女生不愿意就地将就。后经人牵线,两人联系交往。男生高兴万分,昔日梦中情人,今日恋人,睡觉都笑醒了。女方也觉得大男生昔日同学同学,相互了解,现在大学教师,地位不低,很满意。婚后,妻子很快调到大学所在地的中专,夫妻团聚。

  女生从农村推荐上大学,男友同时参军入伍。几年后女生留校任教,男友在部队入党提干。结婚生子后,丈夫转业到大学任干部。还有女生在学校从事行政工作,经人介绍与部队军官结婚,数年后丈夫转业安排到学校。

  大学同班同学,男生出身于大城市干部家庭,女生来自农村。虽然家庭背景不一,成长环境不同,但同学几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情趣相投,渐生情愫,发展为爱情,在此基础上什么城乡界限、偏见歧视,不堪一击,烟消云散。

  毕业分配时,女方留校任教,男方分到偏远县城。条件的差距,距离的遥远并未熄灭二人的爱情,拆散二人的姻缘。结婚后,丈夫想方设法调回大学所在地的中学任教,夫妻团聚,幸福美满。

  此例还有个几乎雷同,完全一模一样的版本,只是主人公的性别需互换:女生是城市家庭出身,留校任教,男生是农村家庭出身,分配到外地中学。

  80年代初期,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市场分开,粮食可以自由买卖,加上几年后农民可以用钱城市户口,城市户口没那么值钱了,城乡结合的婚姻开始逐渐增多。我大舅的外孙,我的外甥在县城集体所有制的商店当售货员,他太太一家就是买的城市户口,在县城做些小生意。

  几十年了,价值观,道德观大大转变了。当年被批评、谴责的一些观点,看法,道德观,价值观,现在被认为理所当然,被普遍认可,接受。

  以前青年人多谈几次恋爱,交几个男/女朋友,社会舆论称男孩是“玩弄女性”,女孩是“水性杨花”,属于道德败坏。

  现在这种看法完全转变,多交朋友,慎重选择,与道德无关,这是对婚姻认真的态度。江苏电视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男女嘉宾都不喜欢没有谈过恋爱,情感方面空白的男/女生,喜欢谈过三、五次恋爱的嘉宾最受欢迎,他们有生活经历,情感丰富,更会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便于今后处理好家庭关系。

  二者的意思都是,恋爱期间,不等女方同意,男方采取强制或强硬的姿态与女性发生性关系,或未婚同居/先孕,以达到与女方结婚的目的。

  这种情况往往是恋爱期间,男方各方面条件逊于女方,生怕女方分手,而采取强行的手段,逼女方就范。当时,一旦双方有了性关系,女方就不能反悔,否则难以承受周围人的目光和社会舆论。

  现在女方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不受社会舆论左右,不被道德绑架。即使是恋爱同居,如果性格脾气合不来,还是能分手。双方合则同住,不合则分。

  当时恋爱双方没有申领结婚证,生活在一起,叫非法同居,怀了孩子叫未婚先孕,被认为是道德败坏,伤风败俗。太太少年时邻居,在幼儿园当老师的P嬢嬢,60年代初期和热恋中的男友(后来的丈夫)控制不住激情,发生关系导致怀孕,被单位开除公职。

  “在那个恋爱需要向组织报告,结婚需要由单位批准的年代,未婚怀孕比“乱搞男女关系”更加令人不齿,绝不是个小错误,背个党纪政纪处分算是轻的,闹不好被开除公职遣送回老家也不稀奇,......”(苑文学:《军工厂爆“绯闻”,厚道领导“护犊子”》)

  现在叫男女朋友,奉子成婚,或者人家生了孩子也不结婚,家人社会都认可,表明社会还是进步了。

  这些当年的流行语,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年轻人没有恋爱过,没有感情,怎么可能会结婚一起生活?

  婚姻将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朝夕相处,情感交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当然最好。不过,自己的鞋合不会脚自己明白,合则生活在一起,不和则分,何必生拉活扯在一起,互相埋怨,吵吵闹闹?!

  可喜的是,政策宽松,经济发展了,现在人们的婚恋,很少人询问家庭出身成分了,也很少提是否农村家庭了;也不需要向谁报告,不需要谁批准,“我的婚姻我做主”,只需去民政局办理结婚证即可。

  现在领结婚证前的婚检报告,没有令人屈辱的“是否处女”的项目了吧?检查的目的是检查人体器官是否发育正常,有无不能结婚的传染病。人家成人了,谈婚论嫁,是否处女,关你屁事,与你何关?

  我也希望,婚姻不要有以太多的显性条件和物质条件,如家庭出身,学历,住房,汽车等为基础,应多关注两人成长经历,相同情趣,共同话题,是否真正喜爱对方这个人,共结连理,共同建设幸福的家。

  近日,美国加州里士满市发生多起鸟类离奇死亡事件,引发当地民众困惑与好奇。自今年2月以来,该市陆续清理出50多只鸟类尸体,甚至曾单日死亡5只以上。众多鸟类在飞行途中突然“爆炸”,尸体坠落在街道或民宅后院。目击者称,鸟类坠落前听到巨大爆炸声,靠近地面时瞬间爆炸,场景十分残忍。

  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3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英国增持美国国债,中国减持。中国由美国第二大债主变为第三大债主,英国变为第二大债主。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推出百年未见的高关税后,美国债市陷入动荡。

  近日,我国外销型战机歼-10CE首次取得了实战战果,在空战中一举击落多架战机,自己无一损失,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歼-10CE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单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

  今年1至4月份,我国汽车出口193.7万辆,同比增长6%。这个亮眼数据的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加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在汽车出口物流链中,汽车运输船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太让人心痛了,又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孩子失去了父爱,母亲失去了儿子!

  狗子狂吠一个急转弯冲往山上草丛...接下来的画面绝了!#山顶 #野山#洞穴 #蟒蛇

  对于当天的做法,林某某承认行为失当。5月18日,瑞安市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对林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给予该校校长诫勉谈话。

  其中一个案例中,男子李某在微信聊天中诱骗未成年人裸照,并以将照片发给同学和家长相威胁,让未成年人视频。

  网传5月18日晚,青岛一名9岁小孩被其父亲殴打,送医抢救无效身亡。今天(5月20日),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发布通报称,2025年5月18日19时许,接黄岛区某医院报警称,一男孩受伤送医,正在救治。

  疑似Pura80Ultra真机亮相,三角镜头实锤,配置最全影像旗舰来了

  近年来,随着昆山于海明案、福州赵宇案等案件的报道,以及电影《第二十条》的上映,让“正当防卫”的理念深入人心。刑法第二十条被激活,划分出 “罪与非罪”的边界。那么没达到犯罪的程度,面临的是行政处罚,这样的一种情况还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