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来源:bob综合官网 发布时间:2025-04-15 05:11:34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它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三产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起着关键作用。深入研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定义、建设目的、发展历史、政策脉络、申报创建以及建设成果与发展趋势等方面,有助于全方面了解其发展状况,为逐步推动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定义与建设目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的基础之上,通过“生产 + 加工 + 科技”的模式,对现代生产要素进行聚集,并创新体制机制而形成的具有明确地理界限和一定区域范围、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其建设目的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强主导产业:致力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以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要素集聚:推动生产要素的集聚,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融合: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孵化新型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历史(一)地方园区起步发展阶段(约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此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以地方政府推动下的自主探索实践为主。20 世纪 90 年代初,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开启农业现代化进程。例如,1994 年上海市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现代农业开发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浙江省在 20 世纪 90 年代作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并于 1996 年批准首批 4 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江苏省批准在徐州、连云港等 8 市建立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等。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众多省级及以下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二)国家级示范区起步发展阶段(约“十一五”期末至“十二五”期末)国家层面作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有关政策机制逐步建立完整。2009 年 11 月,原农业部提出从 2010 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 年 8 月,农业部认定 50 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志着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真正开始启动。2012 年和 2015 年,农业部先后认定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至 2015 年第三批认定后,我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达 283 个。(三)国家级园区扩围发展阶段(约“十三五”规划初期至今)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大主题示范行动,启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16 年,农业部决定在 283 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十大主题示范行动;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同年 3 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6 月和 9 月先后批准两个批次 41 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至 2019 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批准四批共 107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 年有 7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创建总量达 114 个。自 2017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 350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地方建设 8000 多个省市县产业园。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政策脉络(一)政策提出2016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三产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载体。(二)正式推进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建设“生产 + 加工 + 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自 2017 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每年出台关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创建方面的政策文件,截至 2022 年,共发布 27 条有关政策。(三)监测评估2020 年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印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监测评价办法(试行)》,围绕 6 个方面指标,每年 1 月底对产业园建设情况开展监测评估,以推动产业园建设水平的提高。(四)新时期定位2021 年《“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新时期继续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申报创建(一)创建要求硬性指标:需聚焦 1 - 2 个相互关联的主导产业,且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 60%;生产基地规模应涵盖 2 个及以上乡镇,而非整个县域;加工能力要强,加工业产值与一产产值比需达 3:1 以上;联农带农效果要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高于当地中等水准 30%以上;组织管理服务要健全,明确主要领导负责,成立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管委会和平台公司。其他要求:要实现要素集聚,集聚政策、土地、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融合发展,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加速产业融合;科技支撑要覆盖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设施应处于领先水平;贯穿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有明确地理界限和功能分区;地方党委政府需格外的重视,出台专门政策措施,建立考核和奖励惩罚机制。(二)申报程序产业园申报按竞争遴选、书面审查两种方式来进行,分为基础性指标、政策性指标和竞争性指标。基础性指标根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相关资源条件等因素分配给各省份;政策性指标是为加大对粮食、大豆油料生产和西藏、新疆的支持力度而设立的,这两类指标采用书面审查方式。竞争性指标需经县(市)申请、省级推荐、实地核查、现场答辩等公开竞争选拔程序。申报由产业园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级农业和财政厅(委、局)核报省级政府同意后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组织竞争性选拔,符合创建条件经公示后可批准创建,建设达到标准后可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重点方向2022 年相关通知提出,主导产业选择要突出抓主抓重,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相关规划布局,聚焦稻谷、小麦等重点品种,适当兼顾其他特色农产品。鼓励申报以粮食、肉牛和种业为主导产业的项目,所选产业应落实到具体品种类别,不得笼统按综合大类申报。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成果与发展趋势(一)建设成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兼顾优势特色农产品和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培育了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加工链条完整、质量效益好的主导产业。截至 2024 年底,已建成 81 个产值超 100 亿元的产业园。科学技术创新: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推广应用体系,与 1800 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校建立产业研发技术平台,集成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在区域内处于领头羊。品牌建设:通过挖掘区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打造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二)发展趋势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需从做强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培育品牌、健全机制等方面发力,打造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健全、资源要素集聚、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七、结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包括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其发展历史清晰,政策脉络明确,申报创建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程序。未来,应继续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逐步推动产业园在做强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培育品牌和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同时,还需慢慢地增加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